换季降温,感冒发热成了常见病,孕期妈妈抵抗力弱,更是易感人群。提到孕期退热止痛,对乙酰氨基酚(又称扑热息痛)几乎是 “首选答案”—— 全球约 50% 的孕妇都用过它,FDA 将其归为妊娠期 B 类药,EMA 也认可其孕期适用性,一直被视作 “相对安全” 的选择。但最近《人类与生殖》(Human Reproduction)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,可能要改写我们对它的认知:这款常用药,或许会影响早期胚胎发育,增加早期妊娠丢失的风险。

研究核心发现:对乙酰氨基酚干扰胚胎 “最初的成长”
这项由丹麦多家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,通过酵母、小鼠、人类胚胎等多种模型,从实验室到临床样本进行了全面验证,最终得出明确结论:对乙酰氨基酚会抑制胚胎着床前的细胞分裂,可能导致早期胚胎丢失。
简单说,受精卵形成后,需要不断分裂增殖,才能顺利着床发育。而研究发现,对乙酰氨基酚会通过抑制一种叫 “核糖核苷酸还原酶” 的关键物质,减少 DNA 合成 —— 就像盖房子少了砖块,细胞分裂被迫 “减速” 甚至 “停摆”,胚胎发育自然会受影响。
更关键的是,研究检测了 26 位服用标准剂量(1 克)对乙酰氨基酚的女性 reproductive tract 分泌物:1 小时后,卵泡液中药物浓度平均达 38.1μM,子宫内膜组织中达 80.3μM,子宫液中更是高达 124.5μM(最高一位达 291.3μM)。而这个浓度,恰好能对人类胚胎产生影响。
不同阶段胚胎,敏感度大不同
研究发现,胚胎对药物的耐受度随发育阶段变化,其中分裂期胚胎(着床前早期)最敏感:
• 分裂期胚胎:暴露在 100μM(接近子宫液平均浓度)药物中,细胞数量明显减少,发育延迟;200μM 浓度下,会出现细胞核碎裂,直接导致胚胎死亡。
• 囊胚期胚胎(着床前晚期):虽然整体结构影响较小,但内部负责发育成胎儿本体的 “内细胞团” 细胞数量减少,DNA 合成受抑制 —— 这可能影响后续胚胎着床和发育潜力。
小鼠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: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母鼠,不仅活胎数量减少,胚胎着床率和存活率也显著下降,且呈现 “剂量越高、暴露时间越长,影响越明显” 的规律。
不是 “禁用”,而是 “谨慎”:关键在 “时机” 和 “剂量”
看到这里,孕期妈妈可能会焦虑:“那我发热了该怎么办?” 其实不用过度恐慌,这项研究的核心是提醒 “合理使用”,而非全盘否定:
1. 之前认为 “安全”,是因为缺乏着床前胚胎的相关研究 —— 早期胚胎丢失很多时候没有明显症状,容易被忽视,而新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。
2. 研究中的风险,主要集中在 “备孕阶段” 和 “妊娠早期(着床前后)”,这是胚胎细胞分裂最活跃、最敏感的时期。
3. 药物影响与剂量相关:常规治疗剂量下风险需重视,但并非 “一用就有问题”,避免长期、过量服用是关键。
孕期 / 备孕期发热,这样做更安全
1. 优先物理降温:体温低于 38.5℃时,先用温水擦拭额头、颈部、腋下等部位,多喝水、多休息,减少药物使用。
2. 用药务必遵医嘱:确需用药时,一定要咨询医生,选择最低有效剂量,最短疗程(一般不超过 3 天),避免自行叠加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(如部分流感药、止痛药)。
3. 备孕期也要注意:如果正在尝试怀孕,出现发热症状时,应主动告知医生 “备孕状态”,由医生评估用药必要性,尽量避开胚胎着床的关键窗口期。
4. 避免盲目依赖:对乙酰氨基酚仅能退热止痛,不能治疗感冒病因(如病毒感染),无需为了 “预防发热” 提前用药。
对乙酰氨基酚仍是目前孕期退热的重要选择,但新研究让我们意识到,它并非 “绝对安全”。备孕和孕期的每一次用药,都需要在 “缓解症状” 和 “胎儿安全” 之间找到平衡 —— 科学评估、遵医嘱使用、避免滥用,才是保护自己和宝宝的最佳方式。
拓展阅读
一文读懂免疫保胎:科学守护孕期,避开这些误
备孕必知:抓住易孕期
在试管婴儿和我怀孕期间接种流感疫苗是
试管备孕期间吃什么养卵养子宫?
试管婴儿怀孕后注意哪几种现象?
试管婴儿孕期用药七大原则
试管婴儿孕期用药七大原则